发布日期:
|
来源: |
如果说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那么技能人才一定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过去5年里,我市围绕人才强市和“东莞制造2025”战略部署,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创新政策措施,强化技工教育,搭建多元平台,改进评价方式,加强措施激励,打造技能强市,推动东莞制造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技工教育全市技工教育与产业匹配度更高了
技能人才培养,学校教育是重要抓手。在用足用好免学费、国家助学金等各类扶持政策,我市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支持技工教育发展。
目前,全市共7家技工院校,办学规模逐年壮大,在校生规模达2.2万人,与2011年相比实现翻倍,每年输送技能人才5000多人。
为了对接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市的技工教育不断优化办学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全市技工教育形成了数控、模具、服装、工业设计等为重点骨干专业的办学格局。其中,东莞技师学院理工科类专业占比超过80%,高技生占比达到88%。
德国驻点教师为学院首届中德合作班学生授课。
在办学特色上,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目前,共开设中德、中英、中美、中加等国际合作班68个,涵括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物流、机器人、酒店管理、国际贸易等19个专业,在校生达到1853人。2017年首届中德班116名毕业生全部获得IHK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达到100%。
中德合作班学生获得IHK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让技工教育顺畅对接企业需求,我市注重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一体化培养机制。2010年起,我市连续八年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每年组织300多家全国各地职校技校、高等院校与1000多家莞企现场对接,合作建立实习、见习基地5000多个。
2017年4月14日,中组部副部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来东莞市技师学院调研。
市技师学院将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相连接、将培训与就业相连接,与283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广东易事特、东莞珠江啤酒等28家企业开办42个冠名班,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的精准对接。
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政策覆盖面更加宽了
在技工学校教育之外,针对职业社会人士,我市建立了资助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覆盖社会各类群体的资助性培训政策体系。
2007年,我市在全省较早启动“新莞人培训工程”,把非户籍劳动力纳入资助性培训政策体系。2007-2013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培训31.8万人次,培训规模居全省前列。
在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方面,2014年起,我市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劳动者不分户籍,参加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即可获得最高3500元的补贴,实现技能培训政策均等化,激发劳动者参训积极性。2014-2017年6月累计投入1.8亿元,培训补贴9.31万人次。
为了进一步提升职业培训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我市在全省又率先实施自主参训补贴政策,户籍劳动力根据自身培训需求参加培训,凭相关证书取得政府定额补贴,打破原来受制于培训课程、定点培训机构等诸多限制,得到上级肯定并在全省范围推广。“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3.56亿元推动28万人次提升技能。
培训平台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更加丰富立体了
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方面,我市形成了公益培训基地为龙头,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补充,镇街自建培训平台为特色的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格局。投入20多亿元建设东莞职教城,打造区域性职教龙头基地,辐射带动全市乃至珠三角技能人才培养。
2014年,全市首个公益性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成运作。随后数年来,与50多家职校技校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四个实训中心, 实训项目130个,每年开展公益性实训超过20万人次。
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还与香港职训局深化合作,引进电镀业表面处理、BIM建造工程管理等高端职业培训资源,首开香港专业证书课程在内地举办的先河。
为营造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市积极扶持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规范发展,加强监管。目前,全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69家,数量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年均培训5万人次,培训范围涵盖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和模具设计等行业。
打造“一镇一品”培训平台。我市鼓励各镇街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建立“一镇一品”技能人才培养平台,每个镇街每年自主开展一项符合本镇街产业特点且在本地区有影响力的精品培训课程,树立行业标杆,支持带动专业镇经济发展。
目前,南城的“科技+互联网金融”、虎门的“服装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精品培训”、麻涌的“如何开一间特色餐饮美食店”、寮步的“生产企业智能技术培训班”等,都高度贴合各自镇街的产业特色。
技能鉴定企业拥有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权了
我市完善技能鉴定工作机制,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稳步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全面推广技能鉴定智能化,实现从考务管理到证书发放的全过程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鉴定工作效率。“十二五”以来鉴定核发35.2万本技能证书,鉴定层次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高技能人才鉴定占比达25.07%,比2011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
我市积极承接省人社厅鉴定所审批职能下放,通过优化地域布局,实行政府购买鉴定服务,加强第三方技能鉴定场所建设,全市建立15个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比2014年翻倍,实现了技能鉴定的社会化和规范化。
针对技能证书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企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我市打破政府主导的单一评价模式,推动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和工序要求组织员工参与技能鉴定评价,员工通过评价考核获得技能证书,可享受薪酬增加、职业晋升以及人才入户等待遇。
目前,累计完成45家次企业的自主评价工作,涵括35个职业工种,2367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规模居全省前列。
激励机制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像“明星”了
为了营造技能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促进劳动者成为“能工巧匠”,我市强化了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我市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每年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工种举办技能竞赛。
“十二五”以来举办叉车司机、工业机器人应用、电子商务等158个工种项目技能竞赛,共有1.72万人参赛,1989人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首席技师”培育工程。每年从企业生产一线选树高技能人才授予“首席技师”称号,给予相应待遇和培育政策,支持开展名师带徒,参与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激励企业技能人才成长。
2016年、2017年共培养选树了首席技师197名,到2020年,计划培养500名“首席技师”。
实施技能大师育才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相应创办补贴,并根据绩效考核情况给予经费补贴,支持开展技术攻关等活动,加速技能创新成果的传承和推广,带动企业技能人才素质提升。
目前,全市建立8个技师工作站,分布在电子科技、机械制造、电线电缆、酒店餐饮以及陶瓷等行业。
下来, 我市将着力建设“技能人才之都”,深入实施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优化技能人才有效供给,加快技工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培训转型升级,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设一支适应东莞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
- 微博
- 微信
东莞市人力资源局 版权所有 邮箱:dgsrlzyj@dg.gov.cn 技术支持:开普云
联系地址:东莞市鸿福路99号市行政办事中心主楼7楼、东莞市东城区育兴路101号
粤ICP备11012759号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0395号 网站标识码:4419000075